过去两个月里,医疗信息化行业接连发生数起大规模并购。
8月,苍南国资旗下的山海数科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曾经估值百亿的智慧医院方案提供商医惠科技;9月,医疗行业运营管理数智化龙头熙软科技战略并购创立二十余年的医疗咨询公司易策医管。
一系列商业并购背后,释放出的是医疗信息化行业在持续高速增长止步后的洗牌信号。
2025年上半年,卫宁健康营收减少31.43%;创业慧康减少20.65%;嘉和美康减少27.22%。头部企业略显颓势之际,中小企业已经难料生死。反映到市场层面的结果便是,小范围股权交易层出不穷,上亿元规模的并购时有发生。
作为国内软件服务行业的缩影,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并购浪潮只会在未来愈演愈烈。一个最质朴的商业逻辑是——医疗信息化头部企业收购具备互补能力的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补全方案与渠道,有效提高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则能将产品整合进头部企业的平台,提升竞争力并加快落地速度。
而对于正处于商业化探索初期的医疗AI厂商来说,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加速整合,也将为他们打扫出一片更为广阔的战场。
从巅峰跌落
2018年,在医院要求强制参与电子病历、互联互通等评级活动后,医疗信息化行业一度开启长达5年的黄金时期。
市场放量叠加AI、物联网等技术催化,国内医院数千万元大单频频。这段时间的医疗IT在一级市场融资项目、融资金额等指标上暴涨,稳坐国内医疗软件服务领域的头把交椅。
转折出现在2023年中期。当卫宁健康、东软集团琢磨如何将大语言模型用于HIS系统的数智化升级时,过去高速发展埋下的隐患开始显现。
首先,黄金时期医疗IT的爆发根源在于政策支撑,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在限定时间内达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高级别分级评价4级以上,明确将 “互联互通成熟度评级” 作为医院评审(如三级医院复审)、智慧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申报的核心指标之一,未达到相应级别的医院,可能影响收入或无法参与重大项目申报,强制医院完成医疗IT建设。
但时至2023年,绝大多数医院已经达到政策要求的评级,重心由策划更高等级评级转变为消化已有评级带来的诊疗能力、患者服务提升,将其转化为医院的账面价值,因此市面上的需求骤减。此外,国家并未推行新的硬性评级要求,医疗信息化企业要维持评级业务,需要拿出更高级的产品,这也抬高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与运营成本。
其次,DRG推行下,医院预算较过往更为紧张,各个部门开始精打细算,结果导向与效果导向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推力。因此在批准项目时,管理者态度更为审慎,企业的中标难度、销售费用、审核周期直线上升。
另一个更为隐蔽的原因是医疗反腐。过去,为抢夺重点医院标的,部分企业不惜采取违法手段获利。而当医疗反腐进入深水区,许多医院、企业违法进行的招投标被曝光。为避免非议,大量医院选择推迟或取消进一步的信息化改革。
以上三大要素的碰撞,使得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但放缓不等同于止步,卫健委推动强制评价的目的本就是“以评促建”,为医院管理者注入数智化运营思维,进而引导医院依据自身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新管理思维实际已经孕育出了新的市场需求。以往医院要新增一个院区,拉根光纤过去便是完成信息化改造。如今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多中心建设业务协同的重要性,愿意花钱构建综合人力、财务、资金、设备、耗材的新系统。
并购,或者离开
洞察医院的真实需求比较简单,回顾能够围绕一个产品做出上亿营收的公司,已能确认绝大多数有效场景。
当下的挑战在于:判断哪些场景能够承载更深入的改革,并在控制好成本的基础上围绕这些场景拿出符合新需求、具备高价值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小体量的信息化公司要在新局面下找到合适的解决标准化方案非常难,哪怕它过去在1-2个小场景中已经做到最好。医疗信息化行业巅峰时,企业数量破万,便是因为很多区域企业通过低廉的个性化服务做好个位数医院的服务,而这条路现在已经很难走通。
熙软科技创始人陈冲告诉《健闻咨询》,以评促健后,医疗信息化的市场化程度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在的医院客户越来越强调顶层设计,考虑得越来越全面,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也更严谨。相对应的,招投标客单价越来越高,对于企业能力、业务范畴的要求越来越大。”
以手麻系统举例,过去一家信息化厂商做好一个院区20间手术室的方案就行,但现在很多医院是多院区,不同院区之间的软硬件、医生能力、科室职能完全不同,厂商要解决的不只是手术室数量增加的问题,还要帮助医院做好资源配置、业务协同与服务共享,“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医院对信息化产品需求也在持续迭代,这就需要医疗信息化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个成本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当然,并非所有中小公司都能在收购潮中受到青睐。一个企业要是只有1-2个核心专家,它的能力多半无法复制,并购风险偏高。对于头部信息化企业而言,只有具备强竞争力,能标准化、可复制的标的才具备收购价值。
以熙软科技收购易策医管为例。作为一家咨询公司,易策医管在医院绩效与管理领域运营超过20年,客户数量超500家,咨询师梯队完善。但如今医院的诉求不只是要一个简单的咨询方案、咨询报告,还希望企业能够给到配套的IT产品,这恰好是咨询公司的短板。
反观熙软科技,它在医院运营管理数字化领域做到了头部,绩效咨询方向却偏弱,有信息化系统但缺分析工具。因此,易策医管与熙软科技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易策医管将它的咨询方服务打包为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满足了医院的需求;熙软科技则因为补全了绩效部分,进一步闭环了医院运营管理系统。
早些时候森亿智能收购上海睦康也是出于同样的逻辑。森亿智能在公立医院的智慧建设中拥有完善的解决方案,上海睦康则围绕私立医院研发了HIS、LIS、EMR、RIMS等全流程系统。业务互补下,资源的整合下,双方渠道与产品体系得以大幅扩充。
打破惯性
在中国探索自身医疗IT建设路径的过程中,曾一度借鉴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但30年过去后,Oracle、Epic等先行者已经借助医疗软件服务做到了千亿市值。
拆解其中原因,一是这些企业将软件业务做到了医院之外,做医院也做医药,卖系统也卖服务。国内企业则聚焦医院端,风险来源单一,业务好坏与医院预算挂钩。二是海外寡头格局成型,头部企业握有绝对主导权,国内内卷严重,企业常常会为了培养客户关系进行过多的定制化服务,一个项目做个2-3年都是常态,成本始终压不下来。
市场选择带来的医疗IT企业倒闭潮,能够一定程度提升医疗IT市场的集中度,强化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若能在逆势中守好关键业务,顺势中便大有可为。
同时,国内企业也可在院外方向的药房、患者服务、生命科学等领域尝试新的业务,曾经主攻院内市场的医渡科技,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做足7亿元营收。
新技术方面,AI、物联网亦是助推医疗IT迈向新阶段的关键所在。智能加持下,制造业得以深化柔性制造;将传统业务打包为智能体,医疗IT或许也能在标准化解决方案中觅得一定空间的定制化可能。
另一个更深远的益处是,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深度洗牌,也将为基于大模型而生的新一代AI工具开辟一条更为顺畅的入院通道。
一位互联网医疗大厂的负责人告诉曾告诉《健闻咨询》,在为医院提供定制化AI服务时,最难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系统对接,“每一家医院进去,至少都有4、5个信息化厂商的系统,底下的信息全都不能互通,只能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去做,这是给医院做AI升级最头疼的地方。”
或许,在这一轮医疗AI的军备竞赛中,完成深度整合的医疗信息化行业又将借机开启另一段全新的航程。
举报 文章作者健闻咨询
相关阅读如今,不管是用于急诊胸痛患者辅助诊断的iAorta,还是被装载进ICU的启元重症大模型,都开始尝试进入临床诊疗最核心的环节——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
133 09-04 09:35通过AI真正产生增量价值的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98 09-01 19:55马斯克曾邀扎克伯格助其收购OpenAI。
115 08-23 20:35Meta宣布对人工智能部门进行重组,把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拆分为四个部门。
97 08-20 21:05阿里通义千问:多个产品升级,Qwen-Image图片编辑模型即将上线;腾讯混元3D世界模型1.0推出Lite版本。
98 08-15 21:0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汇盈配资-股票配资开户会员-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股票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