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剿匪记》原著作者水运宪
历史题材新作《家国春秋》
以家族经历为原型
致敬战乱年代顽强不屈的中国人
1986年,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风靡全国,中央和各省级电视台反复热播长达二十余年,观众收视热情经久不衰。三十余年后,《乌龙山剿匪记》原著作者水运宪以20世纪30至50年代的常德为背景,捧出这部厚重的历史题材新作《家国春秋》。
该书以作家运用极为娴熟的剧本体裁写就,内容基于现代历史的生活真实,以充满着民族激情的博大情怀,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底,塑造出一群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大义凛然、荡气回肠的中国故事。
全篇以一个爱国民族实业家的家庭为主线,从抗日战争爆发一直贯穿到新中国的建立,艺术性地折射出一个哲理:家族兴衰的命运莫不与本民族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情节的发展令人信服地认识到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终将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剩余81%编辑
推荐
作家、编剧水运宪历史题材全新力作,可看作“乌龙山剿匪记”前传,比之更加宏大、精彩!
作家、编剧水运宪历史题材全新力作,可看作“乌龙山剿匪记”前传,比之更加宏大、精彩!
该书情节内容取材于作家家族中一段离奇却真实的故事,始自1938,完结于1954,全书最后一段剿匪情节恰好与作者成名作《乌龙山剿匪记》呼应。与《乌龙山剿匪记》不同的是,该书视野更为开阔,立意高远,是一部通过家族与苦难命运抗争的历史,深刻而又生动地展示了整个民族摆脱苦难走向光明的壮烈诗篇。
情节横跨16年时空,荡气回肠的慷慨史诗。
情节横跨16年时空,荡气回肠的慷慨史诗。
作品从1938年武汉沦陷前,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4年,时间跨越16年,空间上牵涉湖北武汉,湖南常德、湘西,大别山区,天津,北京数地,以开阔视野和纤毫入微的笔墨谱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中国人经历战争洗礼,从沉睡走向觉醒、从涣散走向团结的慷慨史诗。
体贴大时代的小人物,将时代洪流写入人间烟火。
体贴大时代的小人物,将时代洪流写入人间烟火。
从百姓视角切入战争和家国主题,对战乱之下普通人如何顽强生存,普通人的选择又如何汇聚成时代的洪流贡献了精彩的呈现。主要人物如许家国、薛兰芝个性鲜明而又真实可信,次要人物如石胡子、万妹儿,作家寥寥数笔便能画龙点睛,形成了多层面的人物群像。
用剧本语言创作,人物对话占比超过70%,情节紧凑,可读性强。
用剧本语言创作,人物对话占比超过70%,情节紧凑,可读性强。
全书用作家运用极为娴熟的剧本语言写作,依靠精炼的人物、场景布置以及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叙事节奏紧凑,阅读代入感极强。
内容
简介
1938 年武汉沦陷前夕,汉口济民纱厂董事长许家国安排家属和工人迁往湖南避难。许家国跟工人带纱厂设备先行南下,家中老母和妻儿却因意外耽误行程,随后便音讯断绝。
为维持工厂生产和工人生活,许家国背负国仇家恨,留驻湖南,一面与地方反动势力周旋,一面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携手抗日、共赴国难。
抗日战争胜利了,济民纱厂却陷入更大的危机……
这本书以1938年至1954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民族企业家许家国经营济民纱厂,同时与当地普通百姓、商户,以及各行业的进步人士共同面对艰难时局的动人故事,细腻描绘出战乱年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时刻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历经战火洗礼,中国人从沉睡走向觉醒、从涣散走向团结,英勇顽强,不懈抗争,直至迎接最后的胜利。
【图书】
作者
简介
水运宪,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话剧剧本《为了幸福,干杯》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文化部、中国剧协全国第二届优秀剧作奖;小说代表作《祸起萧墙》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雷暴》获全国当代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乌龙山剿匪记》获全国电视金鹰奖;电视连续剧《天不藏奸》获全国最佳收视奖;《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大抉择》等剧本均获全国性各类奖项。
【活动预告】
9月17日上午
作家水运宪将做客
“湖南文艺出版社·好书在线”直播间
举办《家国春秋》线上签售活动
欢迎扫码参与~
图书
详情
发布于:湖南省汇盈配资-股票配资开户会员-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股票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